治安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治安动态 >> 正文

公安系统人大代表谈“三项建设”

发布日期:2010-04-06  作者:Admin  浏览量:

信息化、执法规范化、和谐警民关系,"三项建设"自提出之日起,就成为了实现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,今年参加两会的公安系统人大代表们,对此自然也有许多话说。

信息化:进入大整合高共享应用阶段

"第一肯定是实现了高效率,第二是减轻了民警的工作量,第三是大大提升了公安工作战斗力。"身在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常委、公安分局局长万凯,亲身体会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多项好处。他说,通过信息化建设获得的很多网上技侦法,对破案的帮助以前想都想不到。

自从2003年全面启动"金盾工程"以来,全国公安信息化开始了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。截至目前,公安信息网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,公安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建成,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98.2%,每百名民警平均拥有联网计算机98台,部、省、市三级信息中心基本建成。在2009年12月22日举办的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专题培训班上,公安部党委委员、副部长张新枫曾指出,目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大整合、高共享的应用阶段。

"我们会进一步打破部门、警种间的信息壁垒,最大限度整合共享各项公安业务系统信息,把随时随地采集、录入信息作为基层民警的重要职责和日常工作方式。"全国人大代表、云南省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、省公安厅厅长孟苏铁对信息大整合、高共享的重视程度溢于言表。他表示,基础信息采集共享和实战深度应用是2010年云南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。

同样在2009年底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强调,东中部地区2010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办案,西部各省区市也要努力加快工作进度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党委委员、局长助理兼刑侦支队支队长杨梅喜表示:"我们的一线办案部门基本实行了网上办案,实现了网上立案、审批、监督、考评和案件资料、信息的录入、统计分析和综合查询。从受理开始,案件的每个执法环节都呈现在网上,始终处于有效监督之下。既提高了办案效率,又有效制约了人情案、关系案、金钱案的发生,切实促进了执法公正。"

执法规范化:公安工作的生命线

"执法规范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,公安工作成在规范、败在失范。"在全国人大代表、贵州省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、省公安厅厅长崔亚东看来,没有规范的执法,严格、公正、文明无从谈起;没有规范的执法,将失去公平与正义,导致司法腐败,并会因此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。

"要力争在三五年时间内使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,执法形象、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明显提升。"这是在2009年12月9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,公安部党委副书记、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强调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
如何让人民群众满意公安执法?孟苏铁代表的回答是:"要把影响公正执法、人民群众反映大的共性问题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,特别要对网上敏感问题、媒体反映热点、群众举报投诉和执法考评中发现的情况进行跟踪分析,从中发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并予以有效整改。"崔亚东代表则强调,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在客观上制约了规范执法。他呼吁,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立法建设,解决好一线民警的执法依据问题。

如何保证每一个民警拥有规范的执法能力,同样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。杨梅喜代表坦言,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,是一些民警法律素质偏低,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去办案,使执法工作脱离正常的轨道。"特别是少数民警对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,导致办案效率低,影响警民和谐关系。"

2009年2月18日至5月底,全国近3000名县级公安局长进京培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,也成为了公安机关全面加强执法主体建设的一大亮点。多位人大代表表示,多种形式的培训对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作用,也保障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开展。"必须要保证各项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落实到每一位民警身上,才能真正实现规范执法。"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副教导员宋玉兰说。

和谐警民关系:把评判权交到群众手里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。"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知情权、监督权,也希望公安机关能维护他们更多的合法权益。"在万凯代表看来,只有"把评判权交到群众手里",才能真正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。

近年来,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推出了"短信评警"举措,所有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公安业务都纳入短信测评的范围。群众接受服务后,在5分钟之内就会接到一条短信

[1] [2] 下一页

上一条:公安部回复人民网网友关于身份证重号错号等4问题
下一条: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3日开幕

关闭

Copyright @ 2010-2020 兰州城市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5000834号-1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甘公网安备 62010502000587号